樹木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,可以有效減緩溫室氣體,在城市裡種下10萬株喬木,每年即約可減碳7,328公噸,改善空氣品質,讓你我可以在綠意盎然的城市裡深呼吸。
高雄是台灣重要海港都市,自19世紀開港至今,一直扮演著南台灣的政治、經濟中心。近年來,高雄市政府積極將低碳永續的思惟注入城市治理各面向,一步一腳印地從生態環境復育、公園綠地闢建、太陽能光電運用、綠能產業推動等,展現打造低碳永續都市的決心,也賦予山、河、海、港更動人風貌。
在你我身邊的綠色小確幸
大型公園綠地、園道、廣場以及鄰里公園,除了作為休憩場所,亦有降低都市熱島效應、調節微氣候之功能,而城市擁有的綠地面積更是永續發展的重要指標。根據統計,高雄市民平均每人享有綠地面積10.96平方公尺,成效斐然,顯見市府對於城市綠意環境之重視。
為創造更優質的綠色環境與市容景觀,市府進一步推動「閒置空地綠美化」,小小角落加上小小投資,營造出一處處城市中的綠意美地,由點線面串連出多樣化的綠色空間,縣市合併後,這項計畫擴增到整個大高雄地區,211處社區角落創造出40公頃綠化面積,二氧化碳減量約達1,855公噸;此外,市府也鼓勵農民利用休耕閒置農田,在橋頭、美濃、杉林、六龜等地區遍植上百公頃的波斯菊、百日草、向日葵等植栽,營造大片花海的壯麗美景,花期可從入冬延續到春節期間,不但帶動各地觀光人潮,還可以為休耕農田增加附加價值。
壯麗的橋頭花海帶動觀光人潮。(圖/盧宏文 攝)
分享
2012年起,「一年十萬,十年百萬」綠美化植樹計畫展開,高雄境內的道路、公園、空地、滯洪池等,都在綠意的妝點下,四季花木扶疏,美不勝收,隨季節更迭,阿勃勒、鳳凰花、風鈴木、大花紫薇等在街頭怒放,營造出城市中的燦爛花季饗宴,截至今年9月,高雄已增添了495,755株樹木,總固碳量估計達36,328.99(噸/年.公頃)。漫步高雄,無論在河川水岸、生態濕地、大樓旁的閒置空間、自行車道,總是伴隨著綠油油廊道,恣意地展現自然與人文兼容並蓄的空間紋理。
低碳的綠色交通網絡
過去受限於大眾運輸網絡涵蓋範圍,汽機車成了多數高雄人優先選擇的交通工具。隨著高雄捷運開通,並向北延伸至南岡山站,以及岡山、旗山、鳳山、小港等四大轉運站完工啟用,日益綿密的大眾運輸網絡,串連起通學、購物、觀光等需求,大大提升了高雄大眾運輸的便利性。
市府於2013年11月起持續推動「公車運量躍昇計畫」,透過棋盤幹線公車路網優化設計、公車任意搭等措施,再加上高雄市公車已於今年初完成民營化,由7家客運業者良性競爭,提供更優質的公車服務,市公車日運量從2013年上半年約12.1萬提高到15.1萬人次,足足較去年同期成長25%;而高捷今年上半年平均日運量也已達16.85萬人次,假日逾20萬人次,較去年同期成長4.7%,顯示利用大眾運輸人口正隨著交通網絡的建構而快速成長。
高雄捷運與公車交織成方便、舒適又低碳的大眾運輸網絡。(圖/鮑忠暉 攝•李士豪 攝)
分享
更令人引頸期盼的是,全亞洲第一條全線無架空線輕軌已於今年11月9日起在亞洲新灣區展開上線測試,預計明年底試營運。這條串連夢時代購物中心、高雄展覽館、高雄市新圖書總館、高雄港埠旅運中心、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、駁二及西子灣等景點的輕軌,沿途可欣賞高雄港灣美景,將與既有的捷運、鐵路地下化、高鐵形成四鐵系統,搭配智慧運輸時代的公車系統、低碳永續的自行車道、舒適的步行空間,「綠色交通」將成為高雄人生活、通勤、旅遊休閒的移動新模式,也是對環境更友善的選擇。
最受好評的自行車友善城市
高雄擁有得天獨厚的天然美景,使得高雄發展出獨具特色的自行車道系統,囊括海港、山林、河湖、田野、都會通勤、特殊景觀、運動挑戰及鄉間社區等8種類型路線,並設有專用號誌燈與明確指標設施,讓騎乘自行車成為在這個城市移動最有FU的方式。
美濃中正湖畔也有美麗的自行車道。(圖/李昀諭 攝)
分享
縣市合併初期,高雄境內的自行車道約有464公里,在市府持續建設下,預估至今年底可達700公里,成長45%,加上陸續擴建的公共腳踏車租賃站,民眾或遊客得以隨時跨上單車悠遊高雄,不論是沿著愛河畔的自行車道欣賞都會風光,或是迎著海風、順著西臨港線自行車道前往鐵道文化園區與駁二藝術特區,兼具觀光與休閒特性,也彰顯了高雄致力於營造綠色運輸環境;近年來,自行車道的建置整修更深入旗山、大社觀音湖、岡山阿公店水庫、美濃中正湖畔等地,就算離開都會地區,民眾也能踩踏單車遊逛,享受不開車的樂趣。
延伸自行車道的建置,市府增建了兩座造型優美的自行車道橋梁,讓自行車愛好者與行人得以更安全地穿梭於城市之間,也為城市景觀增添新亮點。跨越左營區翠華路段的自行車橋長560公尺,弧形設計相當引人注目,騎乘於橋上可將蓮池潭、洲仔濕地、原生植物園盡收眼底;而另一座長420公尺,跨越中山、凱旋路口的「前鎮之星」,則以宛如藤蔓般穿越於都市叢林中的流線造型,軟化了車水馬龍的都會景致,不僅提供舒適安全的通行空間,更獲得2013國際宜居城市銀牌獎的肯定。
高雄積極推動建築物屋頂光電改造計畫。(圖/鮑忠暉 攝)
分享
低碳的陽光城市 綠色品牌獲獎
太陽是最乾淨安全的能源,高雄地區每年有2100小時以上的日照,為太陽光電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。縣市合併以來,高雄積極推動綠屋頂、太陽光電、高雄厝、綠建築、「健」築醫生、空地綠美化及國際合作等綠色政策,成績斐然。在《數位時代》雜誌舉辦的2014年「綠色品牌大調查」中,高雄於民眾票選項目得票數第一,經過最後專家評比,榮獲「綠色生活城市」首獎肯定。
面對全球排碳及氣候變遷的課題,市府提出「永續建築環境改造行動」,透過綠建築自治條例與建築物裝設太陽光電設施辦法等政策的制定,使得高雄市的太陽光電設置同意數與裝設量,都是全台之冠。近三年已完成設置超過59百萬瓦,相當於59座世運主展館的太陽光電,帶動超過59億以上的光電產值。依照經濟部能源局統計,今年迄9月底,高雄光電設置同意數有262件,占全國13.27%,設置容量為18,030峰瓩,占全國設置容量8.89%。
高雄指標性的太陽能光電建築除了世運主場館外,還有位於亞洲新灣區的高雄展覽館、新圖書總館,以及高捷北機廠、高鐵燕巢機廠、即將啟用的高捷大寮機廠等公共建築,小港機場也已啟動太陽光電設置計畫,盼能打造環保綠能的海空雙港。民間建築業者亦開始採用太陽光電結合建築物構造一體的作法,採用太陽光電帷幕屋頂,兼具發電實際功能與建築結構美感,室內更因此獲得自然採光機會,節能減碳,一舉數得。
此外,為推展城市花園化與強化防災減災功能,市府啟動綠光屋頂、立體綠化專案計畫,預估可讓高雄每年建築物屋頂增加2萬坪以上的空中花園,屆時天際線不再只是由鐵皮屋或水泥屋頂構成,而是可以降低都市熱島效應的綠屋頂,提供更優質的生活環境,這項計畫成效也讓高雄獲得2014年行政院衛福部的健康城市獎。
濕地廊道保護生物多樣性
高雄走過工業化歷程,深刻感受到環境汙染包袱以及永續發展的價值,因此格外珍惜大自然留給眾人的資產。過去十多年來,在高雄市環保團體的合力倡議之下,市府陸續開闢包括永安鹽田濕地、援中港濕地、洲仔濕地、鳥松濕地、檨仔林埤濕地、美術館濕地、中都濕地、本和里與寶業里滯洪濕地、保安濕地、林園海洋濕地等21處濕地,總面積達968.2公頃。這些濕地大多是屬於重建濕地(regenerated wetland),在寸土寸金的都市水泥叢林中重新建構自然荒野,提供生物棲地的支援系統,也讓人們多了親近自然的機會。
高雄的濕地在都市水泥叢林中建構出生態系統。(圖/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護工程處 提供•張簡英豪 攝)
分享
佔地12.6公頃的中都濕地公園,在高度開發的環境中,保存了產業歷史軌跡,並試圖還原超過半世紀以前的老高雄河海濕地紅樹林自然生態,在園區內的紅樹林區常可看到小白鷺、夜鷺、翠鳥在此棲息覓食,秋冬時還可機會看到磯鷸、青足鷸等水鳥,而紅樹林底部混雜了由河水、潮水帶來的碎屑,富含營養物質,成為蝦蟹、螺貝與魚類棲息的場所,自然與人文的共生、共存,在這裡得到最好的平衡。
高雄長達17公里的海岸,是許多渡冬候鳥的棲地。永安和茄萣鹽田濕地累計歷年統計達168種鳥類,1999年被國際鳥盟(birdlife)評選為重要野鳥棲息地(IBA),2007年被內政部營建署指定為國家重要濕地,而今年在茄萣濕地渡冬的黑面琵鷺數量更達到212隻,創下高雄有史以來最多黑面琵鷺棲息數量。援中港濕地的潮間帶蟹類資源豐富,根據台灣濕地保護聯盟調查,從2009年至今累計已有8科、27種,其中就包含稀有種的招潮蟹;林園海洋濕地公園位於西溪、港嘴里交界,區內鳥類、植物、魚蝦蟹類種類多元,又以將近150年歷史的海茄苳紅樹林最為珍貴,倒立水母的現蹤也相當吸睛。豐富多元的濕地生態系統,將高雄打造成人與自然永續共存的幸福城市。
|